gototopgototop

凌雲寺重要歷史里程碑大事年記

1426 – 1435年 1755 - 1789年 1821年
1911 - 1924年 1933年 1955年
1958年 2006年 2014年

 

1426 – 1435 年 (明宣德)

凌雲寺初建於明朝宣德年間 (1426 - 1435) ,乃明朝錦田望族鄧洪儀長子鄧欽為其庶母黄氏所建。
鄧洪儀娶張氏,育有三子,名欽、鎮、銳。洪武二十六 (1393年) ,洪儀之弟為其妻舅所累,被判充軍。洪儀冒弟名代其遣戍至遼東。三年期滿,行至江南,一貧如洗,乃題詩布地求乞。獲陳氏聘至其家任塾師,並與其養育女黄氏成婚,生子名鋗。 三年後鄧洪儀病逝,黄氏領子鄧鋗護喪歸錦田《鄧氏族譜》及《見明史- 何真傳》。翌年,鄧鋗逝世。黃氏以命不逢辰,痛不欲生。欽兄弟三人合資於觀音山麓建「凌雲靜室」,讓黄氏奉佛靜修,安度晚年。

1755 - 1789 年 清乾隆年間: 第一次可考之修復

於1755 年 (乾隆二十年) 所鑄之鐘刻有:
〝 觀音山庵 諸佛案前 永遠供奉 福有攸歸 勸緣鄧士璋
住持釋願從募化 乾隆二十年歲次乙亥仲冬 吉旦立 萬聲爐造〞。


1755所鑄之鐘置於大雄寶殿

 

1821 年 (清道光元年)

第二次重修出現於道光元年, 當時寺僧滌塵法師負責募化。錦田鄧氏族人是主要捐贈者,「 凌雲靜室 」於是年更名為 「凌雲寺」。

 

1911 - 1924 年

1911年妙參法師應時黃慧清女士 (即觀修法師) 之請,意欲請師興乘寺院。大師答應,並於1913年稍葺修寺院。大師初時意欲將凌雲寺建成一僧眾之叢林,但繼見香港女眾之信佛者獨多於僧眾,而尼眾之叢林闕然。於是決定建凌雲寺為永遠十方尼眾叢林,繼而募修,購地擴建亦隨即展開,這是寺院的大興土木期。
1913 年將原址改建擴大,甘露門以內,依地勢情形修建。


 

1917 年寺中繞荷池植荷修竹成林,荷池正對有隱蓮堂。
1918年 (民國七年) 募修禪堂大樓完成。當年大師乃依金山禪堂之規,除早晚二時課誦,則聚眾師於禪堂坐香,規制井然。善信聞大師之道而慕師之為人者眾,而寺院屋少人多,所以築精舍於附近,名曰 '圓通'。


禪堂內之鐘鑄於1917年 (民國六年) 仲秋

 

1919 年 (民國八年) 建地藏殿於寺百步之左,殿上有藏經樓,其後有鐘樓。工程完成後,繼以傳戒。其後諸山長老於同年曾集凌雲寺,開香港傳戒之先河。


地藏殿攝於1930年代

 

1919年 (民國八年) 六月觀音誕妙參立。圖 (左) 名 ' 雲板 ' ; 圖 (右) 名 ' 梆 ',叢林中集眾過堂之 用。

 

1924年 (民國十三年) 大雄寶殿落成。當中佛像三尊,莊嚴精妙,其鐘為乾隆年置。韋馱殿、甘露門、法堂、客堂、齋五觀堂、大寮、宿舍均厥成。此乃1924年12月事也,亦是全寺工程完成。自此,大師制清規,嚴律儀,佛子之道場。

大雄寶殿

1928年三月妙參老和尚示寂於廣卅如來庵。



 

1933年

1933年,住持智修法師和都監喜修法師於此創立香港第一所女子佛學社,凌雲佛學社於凌雲寺左邊之地藏殿,並於1934年春開課。根據1938年8月出版的〈凌雲佛學研究社五週紀念刊〉 所描述,此古建築群包含鐘樓及地藏殿、藏經樓、講堂、偃月池以及普渡橋。
佛學研究社經二戰炮火後,現時只剩下破落的磚牆房間。但細心觀看,仍可看出當年是樓高兩層的中式建築物,屋頂蓋上磚瓦,設計古式古香。今天的外貌與當時的歷史描述相符


 

「凌雲佛學研究社」的舊址,磚屋經歷二次大戰的戰火洗禮後,只剩下破舊的磚牆。
 

但細心觀看,仍不難察覺佛學院當年是樓高兩層的中國式建築物,屋頂蓋上磚瓦,設計古式古香。



 


偃月池現今之位置


普渡橋之位置


 


佛學社旁的有一間面積約100多呎的小房間,可供出家人閉關修行之用

1934 年 據鎮庵法師於'觀音山凌雲寺重興記'之文章提到當時兩位住持認為常住應備有叢林之設備,所以再加入建築工程如功德堂,涅盤堂,普同塔等。
妙參大師是習禪的以禪為教。大師圓寂後,智修法師及喜修法師接受寶華山之戒法,把凌雲寺建為律寺,依戒律為本故得門庭興盛。



 

1955 年

大雄寶殿於1955年三月初四再次重修,由當時寶蓮禪寺方丈筏可大和尚書賀。



1955年大雄寶殿之賀扁




 

1958年

禪堂重修


現今禪堂用作誦經及禪修




 

2006 年

住持釋慧皆率徒眾重修凌雲寺完成並於九月初八舉行 '諸佛菩薩聖像開光盛典'。

2006年重修凌雲寺功德芳名


覺光長老於2006年送贈之牌匾




 

2014 年

釋慧皆法師任住持四十年後退居,繼由釋衍悌法師於2014年3月5日正式接任。


2014年3日5日諸山長老雲集住持晉山典禮